失火了,快拿滅火器來!先給我等一下,滅火才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
求生隨堂考 你是個很有危機意識的人,為了確保居家安全,甚至在家中準備了滅火器,以備不時之需。假如有一天家裡發生火災了,碰巧滅火器就在你旁邊,你認為什樣情況下可以嘗試滅火? A. 火苗就在你身邊,火焰高度不到 25 cm 。 B. 起火點在你身邊,已經快燒到天火板。 C. 起火點在其他房間,還看得到火焰,但已經燒到天花板。 D. 起火點在其他房間,屋內已經濃煙瀰漫。 E....
View Article死掉的鴨子與卡在喉嚨的魚:搞笑諾貝爾獎帶來的不尋常人生路
每個搞笑諾貝爾獎的得獎研究乍看好笑,其實背後都有著發人深省的意義。 說到「搞笑諾貝爾」,大家應該多少有些印象吧!(忘記的人快去複習一下~)這個令人開懷大笑又能有所收穫的獎項中,有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得獎作品──像是當年那隻有同性戀戀屍癖的綠頭鴨。 這隻鴨子不但因為神秘行為而聲名大噪,研究他的原論文作者 C.W. Moeliker 也因為這隻鴨子,大大地改變了原有的人生。...
View Article人類學家如何從田野考察中,挖掘出幾近失傳的「女書」文化?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劉芝吟。美術編輯|林洵安。 人類學家為什麼要做田野考查?他們從田野看見了什麼?1990 年代起,劉斐玟走訪中國湖南,投入女書田野。她參與拍攝紀錄片、蒐集歌謠故事,還與女書傳人結拜為姊妹!本文專訪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斐玟,看見人類學家如何挖掘文化背後的動人故事。 延伸閱讀:這些神祕文字只有女人懂!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女書」...
View Article不小心碰上粉塵火災,我們該如何降低傷害?——《打火哥的30堂烈焰求生課》
求生隨堂考: WOW!這是全亞洲最大的彩虹 party!音樂進入最高潮時,舞台兩側朝台下群眾噴灑出一片七彩的玉米粉煙霧。剎那間,七彩炫麗景象忽然成了一片火海,原本的歡呼轉為震耳欲聾的慘叫。如果你身在其中,身上沾染的彩粉燒了起來,這時你該如何讓身上的火熄滅? A. 一邊拍打身上著火處,一邊盡快逃離此處。 B. 躺在地上,來回滾動。 C. 待在原地不動,雙手遮住臉。 D. 請旁人用手邊飲料幫忙滅火。...
View Article法國男人陰囊的溫度,左右不對稱?——2019年搞笑諾貝爾解剖學獎
左邊,熱熱的 科學家的好奇心總是令人敬畏,早在 70 年代時,就有勇者開始量測男人的陰囊溫度1。然而,隨著儀器靈敏度的提升,學者開始發現:「咦?左邊,總是比較熱」。 法國的郵差(圖非實驗者本人XD)source:Julie Kertesz 於是追求科學之美的學者 B. Bengoudifa(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Université...
View Article化石形態分析如何改寫甲蟲演化歷史:原以為「最老的隱翅蟲」其實不是隱翅蟲?
文/胡芳碩│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二年級,現任臺灣研蟲誌主編。研究興趣主要為隱翅蟲科 (Staphylinidae) 的系統分類學及擬鍬形蟲科 (Trictenotomidae) 之生物學等。研究文章發表於國內外各大期刊。 演化歷史是如何被改寫的?基於形態證據的系統發育分析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更多證據,來揭示 2 億 2600 萬年前的化石真正的「歷史」。 現今的分類學家將鞘翅目...
View Article假裝在笑,可能讓你更快樂,也可能不會──2019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都是新的開始,2019 年也不例外。今年「第 29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一共頒發 10 個獎項,心理學獎得主 Fritz Strack 的得獎理由是: 「發現嘴上咬著一支筆表現出笑的樣子,會讓人變快樂—然後又發現沒這回事(for discovering that holding a pen in one’s mouth makes one smile, which makes...
View Article「把生物分子看得更清楚!」結構生物學最新神器──冷凍電子顯微鏡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廖英凱、美術編輯|林洵安 冷凍電子顯微術,能在原子尺度,快速且不破壞性地觀察生物分子,榮獲 2017 諾貝爾化學獎的殊榮,是今日結構生物研究最具發展潛力的技術。2018 年,蔡明道院士主導的中研院研究團隊建置全國首座高解析度冷凍電顯中心,取得與頂尖國際研究團隊競爭的門票,吸引國內外研究團隊申請使用! 2019 年 4...
View Article懷孕週數是怎麼計算的?人工流產的施行時間又該有何考量呢?
近來,有特定團體因為宗教信仰的因素,提出「人工流產應於妊娠 8 週內施行」的公投提案,引發多方的討論。 現行的《優生保健施行細則》第 15 條規定,「人工流產應於妊娠二十四週內施行。」 在開啟這項討論前,我們必須得先釐清一些醫學上對於懷孕相關資訊的認知,才能理解這項規定的一些重點以及潛在影響。 source:pxhere 到底懷孕幾週了?其實也是推算的...
View Article【快訊】氧氣不夠了,細胞怎麼做?──2019年諾貝爾生醫獎
動物需要氧氣,好將食物變成有用的能量。我們對於氧氣的重要性非常了解,不過,細胞要如何面對不同的氧氣濃度變化做出調整,曾經是個謎題。 2019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 和 Gregg L. Semenza...
View Article右手文學,左手哲學:奇科幻大師的多重平行宇宙——《風的十二方位》導讀
文/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及外語教學暨資源中心主任 趙恬儀 炎夏時節,酷暑燠熱,加上內憂外患的新聞令人心慌(特別是京都動漫的祝融之災,舉世宅宅震驚哀悼),只能遠離網路人群,遁入奇科幻大師娥蘇拉.勒瑰恩構築的多重平行宇宙療癒身心。 勒瑰恩的創作深獲肯定。圖/K. Kendall @ wikipedia...
View Article台灣版的Pro-Life與Pro-Choice之爭,心跳法案與優生保健法
作者/龍建宇│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研究生,律師高考及格。 本文由泛科學與法律白話文運動共同策畫,更多精彩法律普及文章,快到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去看個飽啦! 近期,由「Shofar轉化社區聯盟」理事長彭迦智領銜提出的「心跳法案」公投提案,將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的規定改成:人工流產只能於妊娠後「8週內」施行。...
View Article鼻蛭與我的浪漫七週(一):房客入住儀式,以及低調的前兩週
2008年春天,我曾輾轉從朋友的耳鼻喉科醫師朋友手上拿到一隻鼻蛭(Dinobdella ferox)。回頭查閱那時的記錄,那隻鼻蛭是從一位七歲小妹的鼻子裡拿出來的。當時,由於那隻鼻蛭體型還不算大,我想著如果能把鼻蛭繼續養大一點會更好。然而遺憾的是,當年的我還不夠勇敢,無法以身相許於自己的研究物種,反而是找了一隻實驗兔當作鼻蛭的宿主。 於是我就失敗了。...
View Article鼻蛭與我的浪漫七週(二):房客日夜長,探頭說哈囉
前情提要: 也歡迎看第一篇文章喔: 鼻蛭與我的浪漫七週(一):房客入住儀式,以及低調的前兩週 影片可能不太適合吃飯的時候看,請大家斟酌收看囉 摸得到鼻蛭的第三週 隨著時間過去,鼻蛭在我的鼻腔裡面住了三週之久。眼看我的鼻血每一兩個小時就流一次,可見鼻蛭在我的鼻子裡兢兢業業盡著自己寄生蟲的本分,頻繁吸血並努力長大。...
View Article古埃及的木乃伊產業鏈:那些製成木乃伊的繁複工法——《木乃伊不容易》
作者/李衍蒨 貓木乃伊。圖/嵌入自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學者們除了以製成木乃伊的環境來為木乃伊分類之外,亦有學者推薦以木乃伊背後的製作原因,作為分類及研究方法。這種分類法按著人們干預屍體軟組織腐化的程度作為基礎,共分成三個類別: 人造木乃伊(Anthropogenic 或 artificial mummification)...
View Article墮胎就會有「嬰靈」?其實,這個說法八十年代才廣泛流傳──考查臺灣嬰靈傳說的起源
文/長安 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參與出版《城市邊陲的遁逃者》,《說妖》桌遊、小說,《臺灣妖怪學就醬》。 最近又有一波對於墮胎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許多人會提到「嬰靈」。實際上,我們對於「嬰靈」的認知存在許多誤會。其中最大的誤會,是認為嬰靈「一直以來都存在」。因為一直以來都存在,所以不需要懷疑嬰靈的真實性,所以可以不假思索地說出「墮胎會產生嬰靈」。但真的是這樣嗎?...
View Article歐洲酸沼特產,木乃伊「圖論男子」的那時此刻——《木乃伊不容易》
作者/李衍蒨 「圖論男子」木乃伊檔案 發現地點:丹麥 數目:1 具 發現過程:於沼澤範圍被找到 特點:屍體被妥善地保存,頭髮及臉部表情被完整保存下來,面容極其安詳 古埃及以全身包著繃帶的木乃伊最著名,但你可能不知道歐洲因為自然環境關係,同樣「盛產」酸沼木乃伊(bog bodies)。這一篇我們到丹麥,看看完美的「圖論男子」(Tollundmanden)。...
View Article立陶宛的孩童木乃伊,透露天花歷史研究的關鍵資訊?——《木乃伊不容易》
作者/李衍蒨 木乃伊檔案 發現地點:立陶宛 數目:23 具 發現過程:屍體因地下墓室的極端環境而被木乃伊化 特點:屍體透露了那個年代的流行病狀況,特別是天花病的爆發 如有機會歐遊,很多人都會想去波羅的海旅行,感受介乎東歐及北歐之間的另類歐洲風情,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的風景真美得如畫。不過,既然出自我手筆,當然不會是旅行遊記!...
View Article只靠粒線體,絕對無法找到人類起源:《Nature》上引發群起批評的人類起源研究
Nature 150 歲生日的汙點 大家都認識的 Nature 期刊,第一期於 1869 年 11 月 4 日出版,因此今年 2019 年 11 月 7 日這一期,就是 Nature 期刊第 150 歲的大日子。何其諷刺,如此值得紀念的這一期中刊出的〈Human origins in a southern African palaeo-wetland and first...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