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藥毒鼠殃及猛禽:最新研究證實,台灣過半猛禽體內驗出老鼠藥
文/洪孝宇│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新聞稿,原文為〈最新研究證實 台灣猛禽體內普遍驗出老鼠藥〉 自從 2014 年,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首度證實,有瀕危的黑鳶因老鼠藥中毒死亡,老鼠藥對台灣猛禽的危害才開始受到重視。 2015 年起,由農藥主管機關防檢局邀集多個單位,展開大規模的台灣猛禽體內老鼠藥殘留調查,總計檢驗 21 種猛禽、全台各地 200...
View Article香蕉面臨絕種危機?絕症「黃葉病」死亡真菌現蹤哥倫比亞
作者/小肥波 本文轉載自立場新聞,原文為〈香蕉絕種危機?死亡真菌現主要出口國哥倫比亞〉 近年,黃葉病正在全球各地蔓延,重創市值近 400 億美元的香蕉產業,拉丁美洲亦被攻陷。上周哥倫比亞農業研究所(ICA)宣布,該國北部四個香蕉園懷疑感染 TR4 型尖孢鐮刀菌,需要緊急隔離。 如果 TR4...
View Article確認過眼神,臉上多兩條肌肉讓狗狗賣萌無辜動人
雖然今年才過一半,但如果要討論今年最熱門的「狗發現」,莫過於英國樸茨茅斯大學 Juliane Kaminski 所發表的論文了──「小狗眼神」的確存在。 Juliane Kaminski 透過解剖發現,在狗的眼睛周圍比狼多出了兩條肌肉,使得狗狗可以使出超級無辜的小狗眼神,讓人母愛大爆發。不過 Juliane Kaminski 好端端的,沒事去切什麼狗呢?這一搞不好可是會暴動的呀!...
View Article108新課綱上線啦——這對生物科教學會造成怎樣的衝擊呢?
文/蔡任圃│北一女中生物科 編按:透過教育,能帶領我們更快的認識世界。但在求學時期,卻是讓好多壓力推拉著我們前進。於是周遭的風景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直到徬徨地到站,還有些人不知自己身在哪裡、該往哪去。這真的是我們希望的教育嗎?...
View Article【特輯】爸比們父親節快樂!那些關於當爸爸的科學
回憶過往,父親除了和我們一起玩樂,還有許多重要功能,像是:玩我們(?)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有爸的孩子也不賴。圖/giphy 關於父親有哪些科學故事呢?和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摩洛哥國王真的有可能成為888個孩子的父親! 摩洛哥國王伊斯邁爾(Moulay Ismael)有著一項非常傳奇的紀錄:據說他在 30 年內生了 888 個小孩,平均每年生將近 30 個,每兩個月生將近...
View Article匱乏才是塑造人類的動力——《進擊的智人》書評
有「中國特色」的人類大歷史 圖/pixabay 《齊民要術》成書於 6 世紀,是北魏時代的農業生產技術大全。書中記載:種植石榴樹時,年底要在樹上裹些東西保暖,隔年二月再解開,否則樹會凍死。《齊民要術》描述的地點應該是山東臨淄,然而,在今日的臨淄種石榴樹根本不用特別保暖,樹木就能正常過冬。合理的解釋是,臨淄 6世紀時的氣候遠比現在寒冷,不利農業生產。...
View Article惡名昭彰的前額葉切除術捲土重來?現代問題終於有了現代手段──《皮囊之下》
編按:曾經有段時間,「前額葉切除術」為精神醫學帶來了無限希望,許多醫生用這種方式將重症病患的前額葉切除,好讓他們變得乖順、情緒穩定,因此也被視為「幸福的切割」,但可怕的代價緊接在後──許多接受手術的人智力退化到連生活都無法自理,這種不可彌補的終生遺憾給手術發明者引來了排山倒海的批評。但時至今日,類似的手術仍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重度癲癇病患,咦?事情是怎麼發展的呢? 大腦可以維修嗎?...
View Article放暑假了要做什麼?當然是看書啊:十五本寓教於樂的科普書
編按:炎炎夏日何處去?在不適合室外活動的天氣下,一起來讀書吧!我們本次邀請博覽眾多科普書的 Gene 推薦一系列精采的近期書單,也歡迎你來跟我們分享你的推薦書單。 書本不是為了應付課程和考試而存在的,上課和考試之外的好書,帶來的樂趣並不會比玩遊戲和看電視電影少喔!就趁暑假,來讀讀老師課堂上可能不會讓你來讀的好書吧!...
View Article真相永遠只有一個,是蒼蠅告訴我的——《犯罪手法系列3:法醫昆蟲學》
編按:本文轉載自《犯罪手法系列3:法醫昆蟲學》,敘事內容類似影集《CSI:犯罪現場》,寫到犯罪與屍體相當直接,接近用餐時間請謹慎服用。 事件總是發生在平凡的早晨 1984 年檀香山,那天早上正適合去海邊釣魚和撒網捕螃蟹。陽光普照,空氣裡瀰漫著雞蛋花香,3 名釣客出發前往離家僅僅幾哩的珍珠港 (Pearl Harbor)。他們把車停在廢棄的頂級啤酒廠 (Primo Brewery)...
View Article伊波拉不再是不治之症?兩種抗體藥物取得一線曙光
伊波拉病毒經數位上色後,絲狀外表顯得極為美麗而別緻。圖/wikipedia。 如果早期(接受此藥物)治療,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患者,超過九成能活下來。 -Nature News1 與顯微鏡下極美的外表不同,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非常致命。它幾乎能感染所有細胞,甚至包含身體免疫系統的哨兵——巨噬細胞(macrophages)和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View Article一朝被寄生,五代怕蜜蜂?原來果蠅的記憶能隔代遺傳!
作者/小肥波 本文轉載自立場新聞,原文為〈果蠅記憶能隔代遺傳!〉 我們的行為與性格究竟是由基因還是環境影響呢?這個由 17 世紀開始的「先天與後天」爭論,到今時今日仍未有最終結論。不過,近代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父母身處的環境可能會對後代行為與喜好造成一定的影響,最新刊於 eLife 的研究亦有類似論調。 該研究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 (Dartmouth College) 醫學院的 Julianna...
View Article燃燒的雨林,炎上的議題:關於亞馬遜的幾個問題與答案
文/胖胖樹 王瑞閔 最近亞馬遜雨林火災的議題發酵,有人憂心忡忡,擔心地球會完蛋;有的人又抨擊「綠色恐怖主義」把雨林大火過度誇張,使用了很多假照片。 於是陸續有朋友問我很多關於熱帶雨林燃燒的問題:為什麼會燒起來?為什麼之前不救火,現在又要救?怎麼救火?森林大火是自然現象嗎?是否對雨林更新有幫助?全球暖化是真的嗎?亞馬遜雨林燃燒,地球真的會完蛋嗎?我們能做什麼保護熱帶雨林? 在 Instagram...
View Article協助人類健康的大功臣「模式生物」
圖文/肉桂是一隻貓 責任編輯/郭宜蓁、張語柔 生活中,除了無所不在的一氧化二氫,我們還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化學物質,像是藥物、疫苗、保養品、化妝品、健康食品等。然而,我們之所以能夠毫無顧慮地讓這些化學物質直接碰觸我們的皮膚,甚至是影響我們的身體,是因為背後有一群大功臣——「模式生物」。牠們的貢獻還不只於此,在人類疾病、心理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神經科學等研究中,牠們也佔有重要的位置。...
View Article每天起床都不想上班?抗壓性強的人,工作倦怠比例竟然更高嗎?
今年 (2019) 五月世界衛生大會決議要把工作倦怠 (Burnout) 納入 2022 年生效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第 11 版中 (ICD-11)。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上班的你,可能也要想想工作倦怠的可能了。 工作倦怠是什麼?是一種病嗎? 世界衛生大會決議並釋出新聞稿後,許多媒體說工作倦怠被 WHO 認定是「疾病」,但是工作倦怠只是一種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的風險因子,並不是疾病。 事實上,國際疾病分類標準...
View Article還在討論保育與開發的平衡?雨林保護方案還包括了改善貧窮與經濟永續發展
文/胖胖樹 王瑞閔 很謝謝大家對〈燃燒中的熱帶雨林〉這篇文章的支持與肯定。文章貼出後,陸續有幾位朋友跟讀者提出了新的問題,主要是關於經濟發展與雨林保育之間是否能達成平衡。 編按:對於近日發燒的熱帶雨林議題很感興趣,可見〈燃燒的雨林,炎上的議題:關於亞馬遜的幾個問題與答案〉...
View Article【特輯】認真的科學家最搞笑之「搞笑諾貝爾獎」
今年(2019)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即將於 9月12日盛大展開,在開始之前,我們一起來回顧搞笑諾貝爾獎的點點滴滴,為今年的頒獎暖身吧!看看搞笑諾貝爾獎究竟是什麼?又有什麼有趣的歷屆得獎研究呢? 認真嚴肅,卻又不失幽默風趣的研究和科學家,就是搞笑諾貝爾獎的最佳人選!圖/Giphy 那些搞笑諾貝爾獎的二三事 搞笑諾貝爾獎 (Ig Nobel Prize) 是將 Ignoble(不名譽的)和 Nobel...
View Article繩文人真是現代日本人的祖先?有多少遺傳留下?──繩文人DNA研究(上)
日本的史前居民繩文人,即使在台灣也有相當知名度。許多學者認為繩文人是日本人的祖先之一,但是繩文人對於現代的日本族群,遺傳貢獻究竟多大卻難以估量。而繩文人從何而來,也是爭論已久的問題。最近由繩文人遺骸取得 DNA 的遺傳學研究,對於這些問題提供了相當有用的線索,還意外發現繩文人與台灣原住民之間,有著非常古老的聯繫。 2018 年日本繩文特展的文宣,左邊是遮光器土偶,右邊是火焰土器。圖/取自...
View Article日本的繩文人從哪裡來?和台灣原住民又有什麼淵源?──繩文人DNA研究(下)
日本的史前居民繩文人,究竟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最近由繩文人遺骸取得 DNA 的遺傳學研究,對於這些問題提供了相當有用的線索。除此之外,還有個意外發現:繩文人與台灣原住民之間,有著非常古老的聯繫。 上集:繩文人真是現代日本人的祖先?有多少遺傳留下? 仿冒繩文陶器的餅乾,與真正的繩文陶器 XD。圖/取自 おかし作り考古学研究所 繩文人遺傳能追溯到東南亞,也和東北亞有文化交流...
View Article可樂真的能殺精?尿尿時間都是21秒?那些年,臺灣曾得過的「搞笑諾貝爾獎」(下)
作者/周玟萱 執行編輯/郭宜蓁 上篇:《回憶過去~暴走的議會忘不了~那些年,臺灣曾得過的「搞笑諾貝爾獎」(上)》 2008 年「搞笑諾貝爾化學獎」 曾經有一段時間,民間流行「可樂殺精」這種說法,有人認為這是源自於美國 60 年代的性解放運動,當時避孕措施選擇不多,因此完事後的青年就突發奇想,便出現了此妙方;也有一說認為這原本是中南美洲婦女的流行。無論起源是什麼,可樂真的能有這種奇效嗎?...
View Article2019搞笑諾貝爾獎獎落誰家?辣個台灣科學家又得獎啦!
S編、y編 2019 年第 29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終於在 9 月 13 號中秋節這天早上登場啦!(沒錯,y編和S編一早就起來「過節」。) 這次的頒獎典禮主題是「習慣」,得獎者會拿到特製的「習慣獎盃」:沒錯,這個獎盃上頭聚集了一切讓人上癮的元素:煙、外帶咖啡杯、口香糖、樂透彩券、手機、牙刷 (?),另外,還可以外帶一張紙製獎狀(沒錯就是如此樸實無華),當然,也絕對不會少了「十兆」元辛巴威幣獎金。...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