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沒無聞的大師著作
雖然《物種起源》是演化生物學的先河,但主修的學生們就算沒讀過、也可以在美國許多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也許在英國的某些學校也是這樣。演化生物學本身是一門歷史科學,從現象與資料來了解從過去到現在的演化歷程,研究歷史文獻的時間多於做實驗的時間,因此學界這樣忽略一本開創性的書籍似乎太短視也太奇怪了。演化生物學仍然相信達爾文的觀點與分類法──最明顯的便是採納「自然汰擇」這個想法與詞彙──但是學校裡的課程通常不會要求學生念達爾文的書,這真是太糟了,因為達爾文的書十分有趣,甚至讓人驚喜,也深具啟發性。
不過,並不是每一本達爾文的書都這樣。在他身為博物學家(一位「業餘」博物學家,他從未擔任過任何相關的正職工作,更別說有任何學術職位了)與自由作家(他喜歡賺取寫作收入,但其實無此需求)的工作生涯中,達爾文也寫過讓人想打瞌睡的書,似乎每當他愈賣力、花愈多時間寫作,就愈會寫出一本冗長又無聊的書,塞滿他悉心蒐集來的事實、精心構想出的問題,以及難以了解的結論,全都是因為他始終不需要靠寫作維生、有時間慢慢磨才導致的結果。
一八六八年出版的《馴養動植物的個體差異》(The Variation of Animals and Plants under Domestication)不是什麼好看的書。筆者也不推薦一八七七年出版的《同種植物不同型態的花朵》(The Different Forms of Flowers on Plants of the Same Species)。一些比較薄的(但也沒多薄),像是《食蟲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s)、《蘭花接受昆蟲授粉的各種設計》(The Various Contrivances by Which Orchids Are Fertilised by Insects)裡頭列舉出經典的範例,透過對奇怪生物的細膩觀察,讓龐大的生物學主題具體化,正是達爾文最引人入勝的寫作方式之一。但這些並不是非讀不可,也稱不上生動好讀。
不過他晚年的最後著作《蠕蟲的行為對植物模式形成之觀察》(The Formation of Vegetable Mould, through the Action of Worms,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ir Habits)讓人眼睛一亮,因為那本小書用語樸實而且內容奇特。他那些藤壺的作品主要是給科學家當參考資料用的,所以不能說是好是壞。而說到那本《考察日誌》,它現在的書名為《小獵犬號航行記》(The Voyage of the Beagle),是他所有書中最受歡迎的一本,內容是以一個年輕人凡事好奇、沒有成見的口吻所寫成的生動記敘文,但是並沒有展現出他後來成熟、有見識科學家的長處。他的自傳是寫給家人的私人回憶錄,生前從未出版。
當壓力變轉機
《人類的世系》(The Descent of Man)這本書其實是兩本書稿合而為一,因為書的全名是《論人類的世系與性擇》(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這兩部分並非接得天衣無縫,從第七章以後情節急轉,立刻從人類世系跳到性擇。沒錯,達爾文最大膽的想法包括人類是動物的後代,但這並不是他著力最深的主題。《人類的世系》出版於一八七一年,目的是為《物種起源》補遺,但是這本書並不具備同樣犀利的焦點、銳不可擋的氣勢與強大的威力。由於這本書的主題驚世駭俗,所以當時賣得相當好。不過到了今日,《人類的世系》就不像《物種起源》那樣受到重視。
當達爾文寫作或面臨重大事故時,匆忙與焦慮似乎反而能幫上忙。華萊士威脅到他的優先發表權,這讓他受到驚嚇,結果讓他加緊寫作的腳步,無意中推了他一把。倉促之中寫成的「摘要」是一本好讀、廣受歡迎而且具有說服力的書,這樣的效果是他預計那本自然汰擇的巨著所達不到的。達爾文沒有完成那本大書,在他生前也沒有出版,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失去對百科全書式架構的興趣,另一部分則是因為《物種起源》的出版讓這本書變得如雞肋一樣、食之無味了。不過他搶救了前兩章,改寫進家畜變異的書稿當中,剩下一共八章半的手稿則要等到一九七三年,學者斯托佛(R. C. Stauffer)以《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汰擇》(Charles Darwin’s Natural Selection)為題、編輯出版才重見天日。儘管斯托佛的版本深具參考價值,但是整本書卻只是將《物種起源》襯托得更好。顯然有華萊士的介入,對於達爾文是多麼幸運,對於讀者也是。
本文摘自《不情願的達爾文》,2019 年 3 月,時報出版。
The post 除了物種起源,達爾文還有哪些著作?——《不情願的達爾文》上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