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奧祕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90

[募科學] 你吃的鰻是什麼鰻?

$
0
0

eel-issue關於「鰻魚飯拯救計劃」,曾經出現一款頗有氣勢的海報圖樣(↑上圖)。黑白分明、身體還扭成了一個「無限」的符號,是不是很適合做為這個計畫的意象?!結果某人滿懷興奮地交出以上圖樣,旋即被提案的黃老師很冷靜地否決了:「那個不是白鰻。」

「吭?」

「那個是星鰻,完全不同科。」

你吃的鰻是什麼鰻?

中文裡的「鰻」意指一大堆細細長長看起來像蛇的魚類,包括鰻魚、電鰻、海鰻、星鰻、花園鰻……族繁(煩)不及備載。打開〈台灣魚類資料庫〉,以「鰻」為關鍵字,可以查到209筆資料,橫跨23科的魚種裡有187種常用中文名裡有「鰻」這個字,其中9個中文科名裡就有「鰻」字。

台灣魚類資料庫-2

所以當我們談「鰻魚飯拯救計畫」,講到的鰻魚到底是哪一位勒?

主要是白鰻,學名 Anguilla japonica(另一個常見俗名是日本鰻)[1];鰻鱺科(Anguillidae)的成員。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Anguilla spp. 全世界共有15種,台灣紀錄5種。擁有複雜生活史,可以上山下海,在大洋中遷徙幾千公里以抵達繁殖地的牠們,目前看起來難以無法逃離人類的「貪吃」。

關於Anguilla spp.的生活史請見:鰻魚飯生活史與蒲燒皮卡丘

接下來,讓我們稍稍der來看一下日常生活中其他常被提到的「鰻」們。

海裡的、長長黏黏的海鰻

其實跟「鰻」這個字一樣,廣義來說生活在海裡的、長得長長的、魚類都很容易被叫做海鰻。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的資料,常被直接稱為海鰻主要包含三科的魚類:合鰓鰻科( Synaphobranchidae)、海鰻科(Muraenesocidae)、糯鰻科(Congridae),如此就已經涵蓋了台灣魚類資料庫裡的41種。其他住在海裡的、名字也有鰻字因此偶爾也被當作海鰻的物種應該也有一些。

接下來的介紹,讓我們先縮小一下範圍。海鰻的成員裡頭包括了前述美麗的錯誤「星鰻」以及很可愛所以一定要介紹的「花園鰻」。

因日本料理出名的星鰻

星鰻會聲名大噪,跟牠也被日本人料理得很好吃大約不脫關係。一般我們說的星鰻、日語俗稱的「穴子」(アナゴ)主要泛指糯鰻科(Congridae)的成員,台灣共有27種,主要是底棲性的魚類,日語「穴子」就是在描述牠們喜歡躲在洞裡的生態習性。

因為日本料理而備受矚目的「真穴子」(マアナゴ)則是繁星糯鰻(Conger myriaster)。從台灣魚類資料庫來判斷,過去台灣自產的數量似乎不太多,即使有也很少被特地收集來做料理。

因此以下的畫面基本上主要在日本才看得到。內有血腥畫面懼者勿入。

治癒的水中花園鰻

喜愛水族的人一定對可愛的「花園鰻」並不陌生,下面影片中下半身插在沙裡,上半身在水裡晃來晃去的那群可愛的小東西就是了~~

花園鰻(Gadern eel)包括了糯鰻科異糯鰻亞科(Heterocongrinae)的成員們,全世界2屬35種;台灣紀錄三種:日本園鰻(Gorgasia japonica)、台灣園鰻(Gorgasia taiwanensis)[2]和哈氏異糯鰻(Heteroconger hassi)。因為很可愛的緣故也曾擔當「證婚」的重責大任,並且再次因為很可愛的緣故,難以阻止的日本人還曾經做出一款「花園鰻產生器」非常療癒。

 錢鰻:兇猛的在這啦!

食用的「鰻」裡還有一類「錢鰻」,主要包括了鯙科(Muraenidae)的成員,台灣記錄2亞科12屬59種,大部分的種類白天躲在珊瑚巖穴底下,到夜晚才外出捕食。如果你對鰻魚有過一絲一毫兇猛的印象,那應該是來自於這群掠食者們。牠們不僅僅擁有厚皮和黏液能在珊瑚礁縫及岩縫中保護自己,配合牠們刀片狀的牙齒以及身軀如蛇般的扭力,獵物一旦被咬住就難以脫身。

黑身管鼻鯙雄魚頭部特寫 By Chika Watanabe (Chika) from Los Altos, USA (Flickr) [CC BY 2.0]

除了以上「兇惡」的屬性外,鯙科(Muraenidae)的成員還有些很特別的特質:有些種類的性別會隨年紀改變。例如黑身管鼻鯙(Rhinomuraena quaesita)[4]小時候是黑色的,少年時期(雄性)是漂亮的艷藍色帶黃色鰭,年紀更大時則性轉為雌性,全身黃色。

御飯糰又是哪種鰻?

好吧,說了這麼多,你一定也有個疑問。既然我們在「鰻魚飯拯救計畫」裡囉嗦了這麼久,白鰻數量驟降價格昂貴相對罕見。那麼日常生活裡這種隨手可得的地方吃到的鰻魚又是哪一位呢?

鰻魚&玉子燒

鄭景名攝

星鰻?錢鰻?御飯糰裡到底是不是「鰻」……要不要一起來調查看看呢?

 

【參考資訊】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臺灣魚類資料庫

  • 註一 一個詞惹火生物老師的「中文學名」
    在談及生物的「學名」時,分類學家只用已經死掉很久了的的拉丁文溝通──所有的生物學名都是拉丁文,換而言之並沒有「中文學名」這個東西存在。要替一個物種取名字(新種發表)在分類學家來說是很認真的事情,完整的發表需要遵守《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才能成立,也才不會導致後續的人混淆。
  • 註二 台灣園鰻(Gorgasia taiwanensis)1990年才被採集發表,曾被認為是僅產於台灣墾丁、綠島海域的特有種,但近年來也有在印尼與日本採集到的紀錄。
  • 註三 黑身管鼻鯙(Rhinomuraena quaesita)為鯙科的成員,但目前沒有查到資料顯示此一種類曾經被稱為錢鰻,特此註明。
  • 註四 所以說,那個人類本位主義……
    講到這裡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件事情,其實除了少數囉嗦的分類學家守規矩(如前面提及國際動物命名法規),人類對於身邊的動植物該叫什麼名字其實只遵照一個法則:看自己方便。因此跟我們切身相關的會區分得很細緻(如柴犬和德國狼犬基本上不會有人分不出來),但是沒那麼切身相關的,則會給予一個非常粗略的稱呼泛稱一個很大範圍、彼此間甚至關聯性不太一致的生物。

The post [募科學] 你吃的鰻是什麼鰻?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90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