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軍蟲(Fall Army Worm, FAM),最近引起大家一陣緊張。這個名字相當特別,秋天才行軍的蟲嗎?當然不是,其實牠是一種毛毛蟲!由於幼蟲小時候聚集在一起走路像行軍一樣,因此被俗稱為秋行軍蟲。學名為 Spodoptera frugiperda,屬於夜盜蛾屬。
牠是經濟作物的害蟲,最主要攻擊的農作物為玉米,但已知超過 80 種經濟植物會被攻擊,例如:稻米、高粱、甘蔗、蔬菜、棉花等等,造成農業經濟的嚴重損失。秋行軍蟲主要可以分為兩型,一種主要攻擊稻米,另一種則針對玉米,從外觀上是無法區別的。
秋行軍蟲的大幼蟲其頭部為黑色,且有一個白色的倒Y字型,身體的每一節(第二到最後一節)都有明顯的四個黑色斑點成方形,身體看起來粗糙摸起來卻光滑。成蛾的前翅的外圍有一小塊白色點綴,而後翅則為白色搭配黑色鑲邊。
秋行軍蟲每一成長階段都具破壞力
一隻母蛾會在農作物靠近地面的葉面下產約 100-200 顆卵,3 到 6 天後剛孵化的初級毛毛蟲(攻擊力+100)會啃食葉面,產生許多小洞並同時吐出細絲垂降到新的枝葉或是附近的植物上頭。孵化後的 6 到 14 天會變成體型較大(約 4-5 公分)的次級毛毛蟲,是破壞力滿點的時刻(攻擊力+1000),這時葉子會被啃蝕的體無完膚。若爬到了新生長的植物上,則會破壞植物的生長點,使得植物無法生成新葉或長出玉米,嚴重時甚至直接將植物咬斷。若爬到已成熟的玉米上,就當然開!吃!啦!
吃飽的成蟲則會掉落至土壤表面,從土表層向下挖 2 至 8 公分處化蛹(蛹約 1.5-3 公分),若是掉到較硬的土壤上頭則直接在落葉下進行化蛹,在 8 到 9 天後會破蛹而出成蛾,飛行交配產卵,再開啟新的生命週期。
秋行軍蟲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攝氏 28 度,在此溫度下生命週期約為 20-30 天。春秋較冷時生命週期則延長至 60 天左右。
秋行軍蟲步步蔓延
此蟲最早是在 2016 年一月發現於奈及利亞,由於貿易與成蛾強大的飛行能力(每晚最多可飛行約 100 公里,金門與大陸最近的距離才 2 公里多,恐怖啊!根本生物砲彈~)及繁殖能力(母蛾終其一生可產下約 1000 顆卵),使其得以快速擴散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此外也被發現出現於美洲熱帶與亞熱帶等地區,2018 年更迅速蔓延至東南亞地區。而去年至今,中國大陸(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海南、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及重慶市等)也都發現該蟲蹤跡。
臺灣目前尚未發現有該蟲的入侵,但做好相關的防範措施非常重要!我國防檢局也會加強檢疫把關,針對來自疫區的農產品及植株等進行嚴格檢疫,並針對相關貨櫃(碼頭或是船隻的夜間燈光相當容易吸引這類趨光性的蟲蟲啊!)進行抽查與清潔。另一方面則會強化邊境與國內偵查,隨時掌握疫情。
利用許多常見的化學藥劑其實也可以消滅該蟲,但由於其繁殖速度與能力快,很難完全消滅,且相對農藥噴灑的成本較高且可能對於人體有毒性,針對這些,農作物時使用殺蟲劑需要非常謹慎才可!
為了我們的滷肉飯與辛苦的農民們,請各位讀者務必提高警覺!
我們可以怎麼做?
- 認真讀完此篇文章,並學會如何辨識秋行軍蟲。讓防疫人員、農民與一般民眾可在發現的第一時間辨認並通報防檢局進行相關防疫措施!
- 從疫區回國務必檢查是否不小心讓蟲蟲一起偷渡入境,且若攜帶相關農產品及植物等務必主動申報進行檢疫。
- 切勿過度恐慌,相信專業的防疫人員與相關專家。一起守護我們的農作物吧~
參考資料
- 農委會防檢局──嚴防中國大陸秋行軍蟲渡海來臺肆虐
- Food and Agricula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ll Armyworm
- Food and Agricula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BRIEFING NOTE ON FAO ACTIONS ON FALL ARMYWORM
- FAO: Map of areas affected by Fall Armyworm in Africa and Asia
The post 蔓延多國的「秋行軍蟲」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防範呢?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