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奧祕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90

外星人長什麼模樣?-《2050科幻大成真》

$
0
0
source:Wiki

source:Wiki

蜜蜂有智能?

為了讓我們更了解怪異意識的可能樣子,可以想想地球上生物繁殖所採取的策略。生物繁殖有兩種基本策略,對於生物的演化和意識有深遠的影響。

哺乳動物採取第一種策略:產下少量的後代,然後小心的照顧每一個到長大。這是風險很大的策略,因為每個世代只能產有限的後代。也就是說,這個策略認為照料的過程能彌平意外災難,而需要長時間小心地珍惜與照顧每一個後代。

另一個策略比較古老,植物和大部分的動物採用這種策略,包括昆蟲、爬行動物以及地球上其他生命形式:產生大量的卵或是種子,讓它們自求多福。在沒有照料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後代不會活下來,只有少數強壯的個體能長大到產生下一代。這意味著親代對於子代投資的能量是零,生殖就靠平均法則(law of averages)讓種族繁衍。

這兩種策略讓生物在生活方式與智能發展上出現完全不同的方向。第一個策略中,每個個體都是受到珍惜的。在採用這種策略的生物中,愛、扶養、情感與依戀是額外的付出。只有雙親投資大量的寶貴能量在保護下一代時,這種生殖策略才能成功。第二種策略並不珍惜每個個體,強調整個種族或群體的續存,個體不算什麼。

進一步發展下去,這兩種策略對於智能的演化有深遠的影響。例如當兩隻螞蟻相遇時,會彼此用化學氣味和姿勢交換有限的訊息,雖然兩隻螞蟻分享的資訊很少,但是運用這些資訊,螞蟻能打造出蟻丘中複雜的通道和房間。同樣的,雖然蜜蜂彼此之間以舞蹈溝通,卻能一起製造出複雜的蜂巢,並且告知遙遠花圃的位置。因此牠們的智能不會在個體上出現,但是出現在牠們整體的交互作用上,也出現在基因上。

我們可以思考基於第二種策略所建立的外星文明,例如類似蜜蜂的智慧種族。在牠們的社會中,每天出外採蜜的工蜂是被當成消耗品的。工蜂不能生育,活著的目的只是為蜂巢和蜂后服務,為此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哺乳動物個體之間建立的連結對牠們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理論上,這種狀況會影響他們的太空發展計畫。由於人類珍惜每個太空人的性命,因此有許多資源用於讓太空人活著返回地球。太空旅行中大部分的成本都花在讓太空人能重返大氣層,回到自己的家。

但是在智能蜜蜂所建造的文明中,每個工蜂價值沒有那麼高,因此他們的太空計畫花費會少得多。工蜂不需要回來,每次旅程都是單程的,這代表可以省下大筆金額。

現在想像,如果我們所接觸到的外星人類似工蜂。一般來說,如果我們在森林中遇到蜜蜂,若是我們沒有攻擊蜂巢,蜜蜂通常不會理會我們,彷彿我們不存在。同樣的,外星工蜂很可能對於接觸人類或分享他們的知識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們會完成自己本來的任務,忽略人類。此外,人類珍惜的價值對他們而言幾乎沒有意義。

在一九七○年代,先鋒十號與先鋒十一號太空船上各放了一面圓盤雕飾,其中包括人類世界和社會的重要資訊。這些圓盤讚揚地球上的多樣性以及豐富的生命。當時的科學家認為,外星文明會喜歡人類,對人類好奇,有興趣和人類接觸。不過如果有個外星工蜂發現這個銅盤,很有可能認為它不具任何意義。

此外,每個外星工蜂不需要很有智能,他們只需要能聰明到能照顧蜂巢的利益就足夠了。所以,如果我們把訊息傳送到有智能蜜蜂的行星上,他們很可能完全沒有想要回信。

就算我們最後接觸到這個文明,也可能難以和他們溝通。例如,如果我們要和其他人溝通,會把概念轉化為語言,具有主詞/動詞的句型,然後形成敘述的內容,通常是個人發生的事。人類大部分的句子結構是「我做了這件事」或「他們做了那件事」。事實上,人類大部分的文章和對話都是使用敘事結構,通常牽涉到個人的經歷或冒險活動,我們自身或自身扮演的角色通常在這個故事中。這種假定我們個人的經歷在傳送資訊時,占有主要地位。

不過,智能蜜蜂所建立的文明,可能對個人的敘述和故事毫無興趣。他們過著高度集體生活,他們的訊息可能和個人無涉。牽涉到事實,含有對蜂巢重要的資訊,才有助於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關於個人小事和聊天閒話大概就不行。事實上,他們可能認為我們的敘事性語言令人反感,因為其中把個人的角色放在群體的需要之前。

工蜂對於時間的感覺也會和人類完全不同。由於工蜂是可以消耗掉的,他們的壽命可能不會很長,他們可能只會進行短期和明確的計畫。

人類的壽命比較長,也對於時間有不言而喻的感覺。我們能理性接受可以在一生中完成的計畫和工作,我們的下意識會訂出計畫步調、與其他人的關係,讓計畫能與我們有限的一生配合。換句話說,人類的一生會分成各個階段:單身、結婚、生子、退休。我們通常認為自已會在一段有限的時間中活著,之後死亡,我們通常都是無意識就想到這些。

但是如果想看有種生物能活五千年,甚至永生不死,他們的優先順序、目標和野心,會完全和人類不同。他們進行的計畫可能需要人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完成。就如同之前提到的,星際旅行通常被斥為科幻,是因為搭乘普通火箭前往最近恆星大約需要七千年。這個時間長到讓人類無法成行,但是對於外星生命來說,時間可能無關緊要,例如他們可能進行休眠,減緩代謝速度,甚至沒有壽命的限制。

 他們長什麼模樣?

最先翻譯出來的外星訊息可能讓我們多少能了解他們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例如這些外星人很有可能是從掠食者演化而來的,因此有掠食者的特徵。(通常地球上的掠食者比獵物聰明。老虎、獅子、貓和狗能狡猾的追蹤、埋伏和躲藏,這都需要智能。這些掠食者的眼睛都位於臉部正前方,集中注意力時能產生立體視覺。獵物的眼睛通常位於頭部兩側,以偵測掠食者,看到了只能逃命。因此我們常用「老狐狸」和「呆頭鵝」這樣的詞。)外星生命可能不再有遙遠祖先的掠食者本能,但是依然還有某些掠食者的意識(例如:領域性、擴張性、必要時使用暴力。)

如果我們看看人類這個種族,會發現得到智能的過程需要有三個基本因素:

(一)拇指與其他手指相對,這讓我們能運用工具來利用與改造環境。

(二)如掠食者般兩眼能產生立體影像。

(三)語言讓我們累積的知識、文化和智慧能傳到後代。

當把這三個要素和其他動物相比,會發現只有非常少數的動物能符合這些準則。例如狗和貓沒有抓握的能力,也沒有語言。章魚有複雜的觸手,但是視力不佳,而且沒有複雜的語言。

這三個準則有一些變化。外星人可能沒有與其他手指相對的拇指,但是可能有爪子和觸手(唯一的限制是這些肢體能創造工具,以利用自然資源。)外星人可能不是兩個眼睛,而是如昆蟲般有許多眼睛。他們或許還有感測聲音和可見光頻率範圍外的紫外線感測器官。比較有可能的是,他們具有如掠食者般能產生立體視覺的眼睛,因為掠食者通常比獵物聰明。還有,他們可能不用聲音語言,而以其他震動的形式來溝通。唯一的限制是他們要能交換資訊,以產生代代相傳的文化。

只要遵守這三條準則,其他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

接下來,外星人的意識會受到他們所處環境的影響。天文學家現在了解,宇宙中大部分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可能不像是地球那樣,能沐浴在母星溫暖的陽光下,可能是個距離恆星非常遙遠的冰冷衛星,圍繞著類似木星那麼大的行星運轉。許多人相信,木星的衛星歐羅巴(Europa)在冰覆蓋的表面下有液態的海洋,這個海洋是因為潮汐力產生的熱而出現。這是因為歐羅巴在繞木星運轉時同時會翻滾,在不同的方向會受到木星巨大的重力擠壓,使得衛星內部有摩擦產生。這樣產生的熱造成了火山和熱泉,使得冰融化而形成海洋。

科學家估計,歐羅巴的海洋位於冰層深處,總體積可能超過地球海洋許多倍。由於天上超過一半的恆星具有木星大小的行星(數量是地球大小的行星的百倍以上),因此最多的生命可能居住在木星般巨大氣體行星的冰冷衛星上。所以,我們最早接觸到的外星文明,很有可能是來自水中。當然,他們也有可能會從海洋遷徙出來,遠離水,移居衛星表面的冰上。這有數個理由。首先,一直都住在冰下的物種,宇宙觀會受到相當大的限制。如果他們認為宇宙就只是冰下面的海洋,那麼就不會發展出天文學和太空計畫。第二,水會讓電器短路,如果一直待在水下,就不會發展出無線電和電視。如果文明要進展,就得擅長使用電器,但是電器無法放在海洋中。因此,這些外星人很有可能得學習離開海洋,在陸地上生活,這和人類一樣。

如果這種生命形式演化出能從事太空旅行的文明,具有抵達地球的能力,那會發生什麼事呢?他們依然會如我們現在一樣是有機體,或是已經進入「後生物」(post-biological)時代呢?

6e9fadc5defe44c78b4fbbff7ea4d739本文摘自泛科學2015六月選書《2050科幻大成真:超能力、心智控制、人造記憶、遺忘藥丸、奈米機器人,即將改變我們的世界》,時報出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90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