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在台灣蚯蚓養殖市場中紅蚯蚓「太平二號」這個江湖渾名裡面,其實混雜著三個不同種的蚯蚓,在這個系列文章的開頭作者解釋了這段太平二號奇妙旅程的來龍去脈,也分別介紹了三種蚯蚓中的兩種——歐洲紅蚯蚓、印度藍蚯蚓。接著將繼續介紹第三種太平二號,讓我們掌聲歡迎「非洲夜蚯蚓」出場!
談完了太平二號裡最大宗的歐洲紅蚯蚓,以及混在其中的本土種類印度藍蚯蚓之後,我們來說說這裡頭的最後一種蚯蚓:尤金真蚓。
照慣例還是要說,尤金真蚓這個從學名 Eudrilus eugeniae 翻譯而來的中文名字,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太好記也沒什麼意思,幸好這種蚯蚓有個赫赫有名的英文俗名 African Night Crawler,所以我們就叫牠非洲夜蚯蚓,簡單又好記。
除此之外,非洲夜蚯蚓這名字也透漏了一些訊息。首先,牠是從非洲來的種類。而且根據訪查到的線索,這種類是近五年由某幾家蚯蚓養殖業者私下引進台灣養殖的,所以牠徹頭徹尾是個剛進國門的外來種,以後會乖乖的待在養殖場中勤奮工作不會外逃,還是逸出到野外變成入侵種,還是個未定之數。其次,夜蚯蚓的名字表示牠晚上常常會爬出來亂走,在養殖管理上或許更需要留心一些。
============貼心提醒:以下含有真實蚯蚓圖============
非洲夜蚯蚓長什麼樣?
非洲夜蚯蚓的體型明顯比歐洲紅蚯蚓和印度藍蚯蚓大很多。非洲夜蚯蚓體長 9~19 公分,幾乎是歐洲紅蚯蚓和印度藍蚯蚓的兩倍,而且在養殖狀況良好時,甚至可以長達 25~40 公分!當然,寬度上也比歐洲紅蚯蚓和印度藍蚯蚓大上一號,因此光是以體型來區分,碩大的非洲夜蚯蚓就已經夠搶眼了。另外,非洲夜蚯蚓的尾端會漸漸變得細而扁,和粗大前端相比顯得有點營養不良的感覺,這也是牠在體態上可供鑑定的特徵。
在體型以外,非洲夜蚯蚓的體色紅褐、藍紫、或偏黃,但無論如何這體色到了變細變扁的尾端都會變淡,因此尾部看起來半透明,營養不良的感覺又更重了點。還有,和印度藍蚯蚓一樣,非洲夜蚯蚓身上也會有強烈的藍紫色繞射光澤,而且也是在前端比較顯眼。但還是再次強調,這樣的光澤就像體色一樣很容易因為環境和基質的狀況而變,並不是一個穩定的特徵。
最後,想要好好的鑑定非洲夜蚯蚓,不可避免的還是得回到環帶型態和位置上。非洲夜蚯蚓的環帶和印度藍蚯蚓一樣,都是在比較靠近前端的位置。精確的說,是從第 13 或 14 節開始到第 18 節,而不像歐洲紅蚯蚓那樣從第 25 節之後才開始。不過,非洲夜蚯蚓的環帶會膨大,這就跟印度藍蚯蚓不一樣了。
非洲夜蚯蚓又怎樣?
非洲夜蚯蚓是個熱帶的種類,可接受的溫度在攝氏 16~32 度之間,最適溫度則是 25 度。和印度藍蚯蚓比起來,非洲夜蚯蚓一樣的不耐寒卻也稍不耐熱,在 30 度以上的生長繁殖效率就開始下降,12 度以下或 30 度以上都會讓幼體死亡。至於濕度,非洲夜蚯蚓也偏好高溼的環境,最適合的濕度是 80%,濕度在 70~85%之間對牠來說是如魚得水。
還有,非洲夜蚯蚓雖然這麼大一條,生活史和歐洲紅蚯蚓以及印度藍蚯蚓其實不相上下。牠的壽命有一到三年,但從卵繭孵化之後的非洲夜蚯蚓只要 35~50 天就可以成熟,交配之後最快一天就可以開始產卵繭,平均每兩天就可以生下一顆,而且一次交配就可以在往後 300 天之中持續產卵繭。卵繭 12~16 天就孵化,孵化率 75~85%,每顆卵繭裡面平均有 2~2.7 隻幼體,最高記錄是一顆卵繭孵出了 8 隻幼體。
綜合來看,非洲夜蚯蚓這麼大一隻也只要 50~70 天就可以產生下一個世代,比起一半大小的歐洲紅蚯蚓(45~51 天)和印度藍蚯蚓(40~50 天)只是稍慢了點。若是比較族群數量翻倍增長的速度,非洲夜蚯蚓其實是目前介紹過的這三者之中最快的。根據印度的報告,只要 90 天,非洲夜蚯蚓的數量就可以增長為 18 倍,比起印度藍蚯蚓(14 倍)和歐洲紅蚯蚓(12 倍)都來得快。
偷偷引入,還混進太平二號裡
和歐洲紅蚯蚓一樣,非洲夜蚯蚓也是個歷史悠久的養殖種類,早早就被人類大量的繁殖,攜帶到世界各地使用。1867 年被命名之後,不過是四十年的光景,非洲夜蚯蚓就從原產地西非地區(幾內亞灣海岸週邊的國家如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奈及利亞、加彭、喀麥隆、剛果等),在人類的協助之下擴散到整個赤道非洲區域以及印度,然後過了一百年,又繼續引入到北中南美洲、歐洲、澳洲、以及東南亞如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
然後,這幾年就被蚯蚓養殖業者私下引入進台灣了。
姑且不論這樣私下引進生物來養殖的違法之虞,令人不解的是,引入的蚯蚓養殖業者居然把非洲夜蚯蚓跟原本養殖的「太平二號」混在一起出貨,甚至混在一起養。就因為引進非洲夜蚯蚓的始作俑者一念之間,使得全台各地不知情的蚯蚓養殖場和家庭養殖箱中,在本來號稱「太平二號」紅蚯蚓裡,幾乎都又混入了或多或少甚至過半數的非洲夜蚯蚓。
身為「太平二號」大宗的歐洲紅蚯蚓是溫帶種,卻混進了熱帶種的非洲夜蚯蚓,兩者需要和偏好的環境條件不盡相同。再加上非洲夜蚯蚓的習性就是喜歡晚上出來四處亂走,飼養箱如果沒有蓋好防逃就會爬出來,隔天早上就滿地蚯蚓,跟相對乖順不亂跑的歐洲紅蚯蚓大相逕庭。這樣混一起飼養出貨,恐怕造成不少後續管理的困擾與困惑。
- 夜半到表面爬來爬去亂走的非洲夜蚯蚓
入侵台灣生態的隱憂
最令人擔心的是,非洲夜蚯蚓既然是個熱帶種,又是個移動能力不錯、晚上會出來亂跑的種類,萬一逸出養殖場,很可能可以在同為熱帶亞熱帶的台灣野外存活下來。和同樣是外來種,無法在台灣生存的歐洲紅蚯蚓相比,雖然對溫度濕度的需求看起來差不多,但至少非洲夜蚯蚓是表層底層兩型兼具,比較有能力鑽到土壤中生活。研究也顯示牠可以適應多樣的土壤類型,使得牠逸出後建立野外族群、入侵台灣原生環境的機會大增。若是養殖場在使用上不趕緊小心自律,避免逃逸或隨著蚓糞肥夾帶逸出,再加上台灣時不時會有放生團體買蚯蚓四處放生,非洲夜蚯蚓成為新的入侵種恐怕指日可待。
或許有人會認為,不過只是蚯蚓,入侵了又能怎麼樣呢?的確,非洲夜蚯蚓的野外族群已經在中美洲的高溼高肥的地方如瀑布和河床周圍可以發現,南美洲的花園菜園果園也可見,佛羅里達州的某些湖邊也因為釣客隨手亂倒沒用完的釣餌而有非洲夜蚯蚓的分佈,這些地方目前似乎沒有看到什麼影響。但是,就算不像福壽螺那樣在幾年內馬上帶來嚴重衝擊,入侵種也可能造成長期而緩慢的負面影響。例如台灣滿地都是的嚴重入侵種黃頸蜷蚓,就默默的讓土壤品質劣化;北美洲的森林也因為幾百年前的歐洲引入種而更新遲緩甚至轉為草原,並且間接影響森林底層的蠑螈族群,以及其他可能的後續捕食者。
所以,外來種的事情從來就是賭不得的,誰也不敢保證非洲夜蚯蚓如果在台灣逸出並入侵了會帶來什麼後果。不要逸出養殖場入侵野外是最好,萬一發生了,就只能祈禱牠真的沒有任何負面影響,否則大家只能皮捏著,一起承受這個「歷史共業」了。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 Eudrilus eugeniae (Kinberg, 1867), Drilobase.
- Vermicomposting: Recycling Wastes into Valuable Organic Fertilizer
- Eco-taxonomic profile of an iconic vermicomposter — the ‘African Nightcrawler’ earthworm, Eudrilus eugeniae (Kinberg, 1867)
- J. Dominguez and C. A. Edwards. 2010. Biology and Ecology of Earthworm Species Used for Vermicomposting In Clive A. Edwards, Norman Q. Arancon and Rhonda Sherman.(Ed.), Vermiculture Technology: Earthworms, Organic Wast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p. 27-40). CRC Press.
The post 非洲夜蚯蚓:被偷偷引進恐有入侵性的外來種——太平二號與牠們的產地(四)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