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生命奧祕 –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90

黑冠麻鷺,公民科學的第一哩「鷺」

$
0
0
code 2 IMG_6442

圖/作者攝影。

你可能看過這隻草地上的怪鳥,也可能知道牠叫做黑冠麻鷺,但你可能沒注意到有些個體的腳上戴著有色腳環。這其實是一項已經持續六年的公民科學計畫,希望藉著你的熱心通報目擊黑冠麻鷺,加入黑冠麻鷺故事館一起討論這種古怪又逗趣的鳥類,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黑冠麻鷺的生活。

初春三月的大學校園,時陰時雨的傍晚,雜沓來往的學生們渾然不覺溼潤空氣裡偶發的悶沉嗚嗚聲響。那是繁殖季即將開始的黑冠麻鷺公鳥,正鼓著喉嚨求偶。

舊時難見堂前鷺

黑冠麻鷺(Gorsachius melanolophus, Malayan Night Heron)是鷺科(Ardeidae)麻鷺屬的鳥類,從英文俗名 Malayan Night Heron 可知,黑冠麻鷺主要分布於馬來西亞和中南半島一帶,在臺灣則在中南部有固定的族群。二三十年前,黑冠麻鷺在台灣的族群量稀少,在賞鳥圖鑑上屬於「稀有留鳥」等級,加上多半在淺山森林底層活動的隱密習性,非常不容易觀察。

但不知為何,十幾年來,黑冠麻鷺的族群逐漸往北部擴展,而且似乎開始適應了都會環境,因此在各大校園、植物園、公園等都市綠地裡也越來越常見。原本的稀有留鳥,到現在簡直是各大公園草坪上的常客。加上黑冠麻鷺主要取食蚯蚓,覓食時動作優雅緩慢、小心翼翼,在空曠草地上活動時經常駐足良久,一旁經過的行人就算低頭滑手機,單用眼角餘光不需抬頭也很容易注意到牠的存在,根本不需要望遠鏡就可以仔細觀察。因此以現代人低頭族的能見度而言,說不定還比傳統都市三寶「麻雀、白頭翁、綠繡眼」這些小型鳥類更常見。

code1 IMG_6430st

圖/作者攝影。

隨著黑冠麻鷺越來越常見,我們對牠們的了解之貧乏相對的也越來越明顯。這麼顯眼又在人類周遭活動的鳥種,其實正是良好的野生動物研究類群,不但可以從都市生態學的角度切入,了解野生動物對人類環境的適應和利用,在環境教育和生態保育方面也是一個良好的目標物種,能夠讓社會大眾從身邊常見的動物開始,意識到我們生活的周遭並不是只有人類和寵物,還有諸多的野生動物共享這片土地。

黑冠麻鷺知多少?

雖然黑冠麻鷺好像隨處可見,但是鳥類的移動能力畢竟相當良好,也許今天在這個校園看到的黑冠麻鷺,跟昨天在那片草地上看到的是同一隻個體也說不定。建立一套個體辨識的系統以掌握黑冠麻鷺的個體數量,可說是黑冠麻鷺調查研究的重要基礎。因此,2010 年開始,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袁孝維教授領導的實驗團隊便成立「黑冠麻鷺繫放小組」捕捉繫放台大的黑冠麻鷺,以利後續黑冠麻鷺的族群動態、生活史、活動及領域範圍、播遷能力等研究。六年的時間過去,黑冠麻鷺繫放小組的成員歷經更迭,現在繫放的任務和相關研究主要是由袁老師的博士生張樂寧和碩士生許暐咏兩人負責。

11254087_601291676641129_760192902939009416_n

袁孝維老師(右前排)指導的黑冠麻鷺繫放小組,左起戴著安全帽的兩位是許暐咏和張樂寧。圖/取自黑冠麻鷺故事館

在大學生的眼中,黑冠麻鷺看起來或許傻傻、走路又慢,甚至還有「大笨鳥」的渾號,但是要捕捉牠們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傳說中,黑冠麻鷺傻到靠著「聲東擊西」的方式——一人在牠前面吸引注意力或以蚯蚓誘引,另一人從後面慢慢靠近——就能雙手抱起來。坦白說,作者多年前就曾把一隻可能是不太有活力的個體從遊客腳邊抱到僻靜處,強者我朋友進行生態學實驗時也曾經用蚯蚓聲東擊西引誘過一隻。但是,絕大多數的個體其實還是頗有戒心,根據 2011台大校園黑冠麻鷺調查報告所述,黑冠麻鷺成鳥大概靠近到 4 公尺就會開始逃離(飛行或快走),根本是大智若愚。

IMG_6413

黑冠麻鷺亞成鳥。圖/作者攝影。

也因此,黑冠麻鷺繫放計畫剛開始時,繫放小組曾經盤算以手抄網捕捉地面上的黑冠麻鷺,但很快就發現捕捉成功率極低,只有涉世未深的亞成鳥「比較」容易捕捉。至於以蚯蚓聲東擊西或是作為陷阱的誘餌,根據樂寧和暐咏的描述也是幾乎毫無用處。而國外進行鳥類研究時會用到的炮網,雖然能夠在一段距離外發射並且覆蓋相當面積聽起來很威,但因為槍砲彈藥管制條例的緣故,由火藥擊發的炮網無法在台灣使用;由彈簧擊發的炮網則是每次發射後都要送回原廠重新裝填鳥網,實在非常不實用,因此炮網在台灣也是毫無用武之地。

看我迅速低調逃跑

看我迅速低調逃跑。圖/作者攝影。

但願鷺兒愚且魯

既然地面捕捉很困難,趁著雛鳥還沒離巢年幼可欺的時候探巢帶出雛鳥,迅速測量完形質之後加上標記完成繫放再把雛鳥送回家這樣外星人綁架式的作法,反而是個保險得多的辦法。黑冠麻鷺的巢雖然築在樹上,但巢不小也不太難找。因此繫放小組在黑冠麻鷺生殖季開始前,就會注意台北各大公園和校園的樹上是否有黑冠麻鷺築巢,若是有看到撿樹枝叼巢材的黑冠麻鷺,也可以追蹤牠的去處來尋找巢位。由於黑冠麻鷺的巢離地平均 10 公尺,遠高於一般鋁梯的範圍,巢位的樹枝粗細和位置也不適合用攀樹的方式探巢,因此繫放小組總是必須請來升降台車幫忙,才能安全又快速的將雛鳥帶到地面完成測量,加上標記後放回巢中。

1493495_601291633307800_8052533470142052478_o

黑冠麻鷺繫放小組在地面準備採樣工具。圖/取自黑冠麻鷺故事館

10339349_601291646641132_1039024895143313361_o

黑冠麻鷺繫放小組搭乘升降車探巢。圖/取自黑冠麻鷺故事館

11224807_604767009626929_2454255592629710708_o

黑冠麻鷺繫放小組測量雛鳥嘴喙長度。圖/取自黑冠麻鷺故事館

11717470_604767026293594_4382515439999218161_o

黑冠麻鷺繫放小組測量雛鳥重量。圖/取自黑冠麻鷺故事館

在繫放小組訪巢的多次經驗中,黑冠麻鷺親鳥幾乎都會在巢旁警戒、不時鼓著身上的羽毛威嚇或是大聲尖叫,但還好從來沒有出嘴攻擊過(想想那啄穿土壤叼蚯蚓的短嘴……)。至於雛鳥的反應,畢竟虎父無犬子,除了跟親鳥一樣會鼓著稀疏毛躁的細白絨毛威嚇之外,還會張開血盆大口增強效果。

威嚇中的雛鳥,根本迅猛龍無誤(圖片來自黑冠麻鷺故事館)

威嚇中的雛鳥,根本迅猛龍無誤。圖/取自黑冠麻鷺故事館

身為狂吃猛拉的雛鳥,有時候也會把肚子裡的食糜反吐出來干擾進犯的繫放小組,或者是瘋狂大便以阻礙繫放人員的行動。不過繫放小組成員畢竟經驗豐富,區區食糜或鳥糞不只沒什麼阻擋的效果,甚至會讓繫放小組眼睛一亮,趕緊把吐出來的食糜小心翼翼的收集起來,以便有機會一窺雛鳥到底都吃了什麼東西。

雖然黑冠麻鷺主要取食蚯蚓,但雛鳥威嚇反吐的食糜中也有其他的食物(圖片來自黑冠麻鷺故事館)

雖然黑冠麻鷺主要取食蚯蚓,但雛鳥威嚇反吐的食糜中也有其他的食物。圖/取自黑冠麻鷺故事館

想看更多關於黑冠麻鷺的故事,請繼續看〈黑冠麻鷺,公民科學的第一哩「鷺」(下)〉。

The post 黑冠麻鷺,公民科學的第一哩「鷺」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90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