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浩鼎,你大概馬上會想到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和近日的事件,然而這件事某種程度已經上升到政治層面,對錯很難一概而論。不過,回歸浩鼎研發乳癌疫苗的這件事,檯面上的資料並不是太多,再加上「免疫療法」也是一個較新的概念,連帶降低大眾對事件本身的了解程度。如果可以,希望你能先放下是非對錯的判斷,來看看為什麼一支 OBI-822 乳癌疫苗能在台灣引起這麼大的風波。
從OBI-822乳癌疫苗開始……
浩鼎研發的 OBI-822 乳癌疫苗屬於癌症免疫療法中的主動式療法,透過施打疫苗訓練自身免疫系統辨識腫瘤細胞,進而摧毀癌細胞。這是近幾年才開始風行的療法,但什麼是主動式療法?癌症也能有疫苗嗎?免疫療法又是什麼?以下介紹幾個簡單的基本概念。
癌症疫苗
癌症疫苗可以分為預防型和治療型。當正常細胞受到病毒感染產生癌化後(如肝癌或子宮頸癌),施打預防型疫苗就可以預防這類病毒感染的癌症。治療型疫苗則是在癌症發生後,利用自身免疫系統的強化、或外加賦予的免疫能力進行治療。這類療法因為副作用較化療、放療少,近幾年成為醫界火紅的熱門話題,大部分會搭配化療等方式,作為預防癌症復發及轉移的治療方法。
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因操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被動與主動,被動療法是對免疫系統較差的病人,直接輸入治療用抗體,摧毀癌細胞、防止癌細胞轉移;主動療法則強調透過刺激免疫細胞等方式,「強化」病人本身的免疫力,讓免疫細胞自行消滅癌細胞。
癌細胞透過許多方法癱瘓人體的免疫系統,讓免疫細胞無法正常發揮檢查功能。過去學界大多針對「加強」免疫系統下手,成效卻沒有很好;近幾年醫界發現,部分免疫細胞無法正確發揮功能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癌細胞表面的特殊分子,讓免疫細胞「以為癌細胞是自己人」,因而不會發動攻擊。這個特殊分子可能有十多種,目前比較受人矚目的是 CTLA-4 和 PD-1,其中一種癌症免疫療法運作方式就是抑制這些特殊分子的作用、重新活化免疫細胞,讓免疫系統在腫瘤微環境中也能正常運作。
想進一步認識免疫療法,你可以看以下文章……
- [Investigator] 免疫治療專題:對於免疫治療的種類、原理有很詳盡的介紹。
- [泛科學] 癌症治療的最新進展–免疫檢查點療法:獲得唐獎的 CTLA-4 和 PD-1 就屬於免疫檢查點療法,也是目前討論度最高的免疫療法,到底它為什麼看起來這麼有希望?
OBI-822 乳癌疫苗怎麼運作?
OBI-822 利用 Globo H 這種醣分子製作抗原,將 Globo H 連接在 KLH 蛋白質上,刺激身體中的免疫細胞對 Globo H 產生反應,進而攻擊腫瘤細胞。
為什麼是 Globo H?
Globo H 是一種含有六個單醣的寡糖,1983 年由 Hakamori 教授自人體乳癌細胞 MCF-7 中發現的醣脂類,科學家發現,在乳癌、攝護腺癌等十多種癌症表面上,都存在大量 Globo H 醣類抗原,因此可以將這個醣分子當作辨別癌症的標的。
發明醣類合成法
浩鼎乳癌疫苗能夠成形,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發展的合成寡糖酵素法與自動化一鍋法功不可沒。雖然醣是生物體內重要成分之一,存在於大部分細胞表面,不過科學家對醣的了解非常有限,主要因為醣分子組合構造複雜、形成的聚合物性質也很不一樣。2014 年,翁啟惠發展出自動化一鍋法,科學家開始能用人工方式合成醣類,才讓 Globo H 的出現成為可能。
免疫療法不是萬能
目前免疫療法的療效還沒辦法以單一療法就治癒癌症,多數時候還是需要搭配其他療程治療,此外 OBI-822 這次的解盲結果也顯示,並非對所有病患都有效(有些只有 14%,有些則高達 75%),這可能是因為乳癌細胞的表現,會因病患不同而有巨大差異。換句話說,就算 OBI-822 成功上市,也並不代表所有乳癌病患都有救。但乳癌長年位居台灣女性罹癌首位,根據衛福部公布 2013 年的資料顯示,台灣罹患乳癌人數已經破萬,OBI-822 研發成功後,可能帶來的龐大商機還是不容小覷。
這篇文章也討論了免疫療法的極限……
- [醫藥新聞週刊] 免疫療法 不是萬能救星:免疫療法很有希望,但同樣的它也是非常新興的療法,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
浩鼎解盲成不成功 為什麼這麼重要?
新藥開發是一條漫長之路,一般來說,OBI-822 在全球市場還屬於臨床試驗二期的試驗藥物,但這次在台灣的解盲結果,如果順利達標,就能二期當三期用,把這個結果拿來申請藥證、在台灣搶先上市,如此一來也有助於 OBI-822 在其他國家申請上市,這是為什麼外界如此關注 OBI-822 解盲結果的可能原因之一。(浩鼎解盲後可能發展方向)
但浩鼎的解盲結果該怎麼解讀?解盲又是什麼?報告中提到「無惡化存活期(PFS)主要療效指標,未呈現統計學顯著意義」到底是什麼意思?以下簡單介紹與解盲報告相關的幾個概念,幫助大家解讀浩鼎的解盲結果:
雙盲?單盲?解盲?傻傻分不清楚
藥物的臨床測試階段,為避免結果受到受測者本身預期效應的影響、或觀察者本身的主觀期望,研究會在醫師與病人皆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病人被隨機編入實驗組或對照組,醫師則隨機的拿到安慰劑或真正的藥物,醫病兩方都不知道誰得到真正的藥物,這個做法稱為雙盲;假若只有病人不知情則稱為單盲。測驗最後,將結果開封分析數據的過程,就稱為解盲。
誰負責解盲?
由於這支乳癌疫苗是一個跨國、多醫學中心的研究(除了台灣之外,同步在美國、韓國、印度、香港等共 45 家醫學中心進行),因此浩鼎的解盲其實是外包給 e-trial 與晉加這兩家委託研究機構(CRO)進行,公司在日本的 e-trial 負責盲性編碼及管理,也就是分配哪些醫師與病人拿到安慰劑或新藥;晉加公司則負責資料處理分析、撰寫研究報告。更詳細的解盲流程可參考浩鼎官網。
結果分析
就浩鼎公布的解盲報告提到,「無惡化存活期(PFS)主要療效指標,未呈現統計學顯著意義」的意思是指 P 值沒有小於 0.05(一百次實驗中有 95 次得到同樣結果,只有 5 次結果不同),由於 P 值其實是一個人為界定的概念,統計學上顯著/不顯著和有沒有臨床意義,其實是兩回事,也因此才會出現浩鼎董事長張念慈說,統計雖未呈現達標,但結果仍具有許多臨床意義。
無惡化存活期(PFS)不適合用來評估癌症免疫療法的藥物效果?
就當初設定的目標而言,這次的解盲結果的確沒有達標。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在解盲結果公布的記者會上曾提到,近期免疫療法臨床試驗,大多已經改用整體存活(overall survival, OS)做為評估指標,意味浩鼎在 2009 年(當時免疫療法還很新)設計的臨床試驗以無惡化存活期來評估,可能不夠精準。
無惡化存活期以腫瘤惡化或病患死亡作為評估指標,但近年學界發現,施行免疫療法的病患,需要時間產生抗體,因此若以 PFS 當作指標,很有可能在病患尚未產生抗體、病情卻惡化的情況下,判定藥效無效;此外,免疫療法可能引起的發炎反應,也會造成腫瘤大小改變,不利 PFS 數據呈現,若以整體存活率來評估,可能比較能看出藥效結果。更多詳細的結果分析可以參考網路部落格 Youth Immunity 這篇〈基礎科學為基石的生技產業-以浩鼎為例〉的文章。
由於檯面上資料不多,這次的結果到底是成功還失敗,可能得等到六月浩鼎公布解盲報告之後,才會比較明朗。
參考資料:
The post 談論浩鼎解盲案前 你需要先知道的幾件事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